“北斗一号”系统是一种新型、全天候、区域性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。系统由三颗(两颗工作卫星、一颗备用卫星)北斗定位卫星(北斗一号)、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、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。
“北斗一号”系统服务区由东经70度至东经145度,北纬5度到北纬55度,覆盖我国和周边地区,包括战略敏感区域,诸如台海、南沙等区域。
系统在服务区内提供三项服务:
(1) 定位(导航):快速确定用户所在点的地理位置,向用户及主管部门提供导航信息。在标校站覆盖区定位精度可达到20米,无标校站覆盖区定位精度优于100米。
(2) 通信:用户与用户、用户与中心控制系统之间均可实现最多120个汉字的双向简短数字报文通信,并可通过信关站与互联网、移动通信系统互通。
(3) 授时:中心控制系统定时播发授时信息,为定时用户提供时延修正值。定时精度可达100ns(单向授时)和20ns(双向授时)。
“北斗一号”采用三球交会测量原理进行定位:分别以两颗同步卫星为球心,以卫星到用户接收天线距离为半径,构成两个球面;两球面相交得一圆,该圆垂直于赤道平面;在地球不规则球面的基础上增加用户高程,获得一个“加大”的不规则球面;圆与不规则球面相交,得两个点,分别位于南北半球,取北半球的点即为用户机的位置。
上述定位解算在地面中心站完成。
“北斗一号”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具备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范围内的定位、授时、报文和GPS广域差分功能,并已在测绘、电信、水利、交通运输、渔业、勘探、森林防火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逐步发挥重要作用。
“北斗一号”卫星导航系统与GPS系统相比具有卫星数量少、投资小、用户设备处理简单等优点,并能实现一定区域的导航定位、通讯、定时等多种用途,可满足当前我国陆、海、空运输导航定位定时的需求。缺点是不能覆盖两极地区,赤道附近定位精度差,只能二维主动式定位,且需提供用户高程数据,不能满足高动态和保密的军事用户要求,用户数量受一定限制。
2004年8月31日,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“北斗二号”卫星导航系统立项,将于2008年前后建成。
“北斗二号”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,提供两种服务方式,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。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免费提供定位、测速和授时服务,定位精度为10米,授时精度为50纳秒,测速精度0.2米/秒。授权服务是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的定位、测速、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等信息。
“北斗二号”卫星导航系统将克服“北斗一号”系统存在的缺点,同时具备通信功能,其建设目标是为我国及周边地区的我军民用户提供陆、海、空导航定位服务,促进卫星定位、导航、授时服务功能的应用,为航天用户提供定位和轨道测定手段,满足武器制导的需要,满足导航定位信息交换的需要。
中国计划2007年初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,2008年左右满足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对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,并进行系统组网和试验,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。